學生知識交流項目2012-13
學生知識交流項目2012-13
社區記錄─ 有形無形的We 嘩藍屋 |
|
學生項目小組: 院內導師: Dr Mirana May SZETO 合作機構: 聖雅各福群會
小組成員用了不同的媒介,如相片、繪畫和實體模型的方式去記錄和展示藍屋建築群的結構面貌和閣樓的存在意義。同時,小組亦製作了一段約四十分鐘的特輯,記錄閣樓曾經作為人們生活居所的歷史和其保育方式失敗,並藉此說明古蹟保育的意義及其重要性,提高大眾對文化保育和社區重建等議題的重視。 |
|
Culture Shock!香港大學學生藝術節 |
|
學生項目小組: 院內導師: Dr Robert PECKHAM 合作機構: Future Industries
此項目包含兩部份,(一) 學生各式各樣的作品將會在公共場所展覽,主要以油畫和攝影兩種項目為主;(二) 策劃人會主辦一場公開論壇,讓大學學生可以與香港的藝術家、藝術行政人員,甚至和文化行業領導者進行對談,互相交流意見。 展覽已於2013年4月20日舉行,作為Culture Shock!香港大學學生藝術節的閉幕活動。另外,藝術節活動亦包括印度寶來塢舞蹈和戲劇表演-"Something Different"。 |
|
提高香港低收入家庭兒童的英語能力 |
|
學生項目小組: 院內導師: Dr Lisa LIM 合作機構: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 目的: |
|
策展計劃: 幻想與危機: 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1862-1918)及埃貢席勒展覽(1890-1918) |
|
學生項目小組 : 院內導師: Dr Yeewan KOON 合作機構: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推廣辦事處
|
|
義工領隊前期實地調研計劃 |
|
學生項目小組: 院內導師: Dr Robert PECKHAM 合作機構:
志行會有三個使命,(一) 致力於培養青少年其社會責任感和世界公民意識,為改善落後地區的教育、貧困、醫療、信息技術、文化保育等現狀做出努力;(二) 傳遞公益信息和促進各地區文化交流;(三) 推廣並普及志願服務理念。 本項目旨在讓香港大學學生與內地偏遠地區中小學生交流,擴闊他們的視野。小組首先派合資格的學生到內蒙古、海南和雲南的指定鄉郊學校進行志願者教育計劃。計劃包括實地調研和訪問當地的教育機構、非牟利團體、老師、中小學學生和家長。此外,小組更為當地的五所學校學生舉行模擬授課和工作坊,並與當地的老師交流和分享教學方法與經驗,希望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地調查回港後,小組還為學生和大眾舉行一系列的工作坊,分享他們在事次項目中的所見所聞與得著。及至今年六月,小組領袖更率領45位志願者返回七所鄉郊學校,並為當地約1100名的學生舉行活動。 |
|
為遺傳病病患者及遺傳學醫護人員建立書面及網上資源 |
|
院內導師: Dr Olga ZAYTS 合作機構: 香港衞生署(醫學遺傳科)
而在此項目中,小組則選擇以香港甚為普遍的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 (又名G6PD缺乏症,亦俗稱蠶豆症) 的遺傳病病患者為對象,向他們提供有關此症的最新資訊。項目小組根據長時期和醫院管理局轄下的衞生署醫學遺傳科和數間公立醫院 (瑪麗醫院、贊育醫院和瑪嘉烈醫院) 的研究和合作,為上述兩類對象建立了一個專為此症而設的網站和兩份附設中英對照的資訊單張,讓相關人士對此症有充分的了解,彌補現時資訊的不足。 |